2个AI工具的对决:Claude+Kimi vs Gemini CLI,谁才是程序员的最佳搭子?

装机那点事儿

装 Claude(其实是 Claude+Kimi 的组合,纯血 Claude 我暂时搞不到)和 Gemini CLI 其实没啥大差别,网上教程一抓一大把,我就不在这儿啰嗦了。提醒一句:如果你的机器没图形界面(像我这台纯命令行的 Ubuntu 虚机),记得提前把 API Key 搞定,塞到环境变量里,不然等着抓瞎吧。我花了 50 块给 Kimi 充了个会员,算是曲线救国,哈哈。

任务一:让 AI 写代码

第一个任务,我给这俩 AI 扔了个超级详细的代码需求,让他们在各自的目录里生成代码,还要按我指定的目录结构放好。结果咋样?两者的代码质量差不多,功能上没啥大区别,跑起来都 OK。

花费对比

  • Claude+Kimi:用了 280 万 token,折合 9.8 刀(屏幕上明码标价,Claude 退出时还会贴心地告诉你花了多少,挺人性化)。不过我用 Kimi 套餐,实际花了 1.8 块人民币,汇率感人,感觉还挺值。
  • Gemini CLI:只用了 32K token,成本低到我都怀疑它是不是偷偷摸鱼了。

任务二:让 AI 修 Bug

第二个任务,我故意往代码里塞了几个小 bug,让 AI 来修。这里头就有意思了:

Claude+Kimi 组合

  • 优点:Claude 分析问题很细致,能准确指出 bug 在哪,给出的修复方案也很靠谱。Kimi 在中文语境下表现不错,能理解我一些模棱两可的描述。
  • 缺点:俩人配合有时候会有信息丢失,比如 Claude 说往东,Kimi 可能理解成往西,得我来当翻译。

Gemini CLI

  • 优点:单兵作战,指哪打哪,没有沟通成本。修 bug 的思路清晰,一步到位。
  • 缺点:有时候过于自信,给出的修复方案其实治标不治本,得我自己再检查一遍。

任务三:让 AI 写文档

第三个任务,让 AI 给项目写 README。这个任务让我对 AI 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。

Claude+Kimi 组合

  • 文档写得跟论文似的,条理清晰,格式规范,但总感觉少了点"人味儿"。
  • 会主动问你项目背景、目标用户,像是个严谨的工程师。

Gemini CLI

  • 文档写得接地气,像是技术博客里扒下来的,读着舒服。
  • 会主动给你几个写作风格选项,从"严肃正式"到"轻松幽默",任君选择。

意外发现:AI 的"性格"差异

用着用着,我发现这俩 AI 工具居然有"性格":

  • Claude+Kimi 像是个严谨的德国工程师,一丝不苟,追求完美。
  • Gemini CLI 像是个美国牛仔,自由奔放,讲究效率。

举个栗子

我问"这段代码能优化吗?"

  • Claude+Kimi 会从算法复杂度、内存占用、可读性三个维度分析,给出三套方案,还附赠性能测试报告。
  • Gemini CLI 会直接甩给你一行代码,说"改成这样,快一倍",然后潇洒离去。

我的选择:看场景选工具

用了这段时间,我总结出一个道理:没有最好的 AI,只有最适合的 AI。

用 Claude+Kimi 的场景

  • 需求复杂,需要深度思考的项目
  • 对代码质量要求极高的场景
  • 需要中文语境理解的任务

用 Gemini CLI 的场景

  • 快速原型开发
  • 简单的脚本工具
  • 需要快速迭代的项目

小插曲:AI 也会"吵架"

最逗的是,我有一次让两个 AI 同时给一个函数写单元测试。

  • Claude 写了 15 个测试用例,覆盖了各种边界情况。
  • Gemini 写了 3 个测试用例,说"能跑就行"。

两个 AI 的测试用例放在一起,居然有冲突!最后我手动合并了,也算是体验了一把"AI 代码审查"。

总结

说到底,AI 工具就像厨房里的刀:

  • 菜刀(Claude+Kimi)适合精雕细琢
  • 西瓜刀(Gemini CLI)适合快刀斩乱麻

关键看你今天想做什么菜。

我的建议:都装上,都试试,让 AI 为你的需求服务,而不是你被 AI 牵着鼻子走。

毕竟,工具是死的,人是活的,你说对吧?

-- 次阅读